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优美散文网 > 心情日记 > 求一篇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求一篇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作者:优美散文网
日期:2021-07-24 00:23:10
阅读:

如果阿里不是哭着向体育老师保证能够跑第一,那么他将不会获得单独测试的机会,并最终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获准参加市少年长跑比赛。是他眼里的泪水与坚定的语气打动了那位原本对他置之不理的体育老师,但那位体育老师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一刻,阿里在撒谎。当阿里回到家,他满怀欣喜和希望地告诉他妹妹莎拉的是,他将争取获得季军。
然而这不是阿里第一次撒谎,如果把隐瞒也算是撒谎的话。在伊朗导演马斯·麦吉迪执导的影片《小鞋子》里,阿里从一开始把妹妹的鞋弄丢以后,就一直在瞒着家里的大人。之所以如此急切地想参加这次长跑比赛,是因为季军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他打算着将这双球鞋换成一双女鞋,送给她的妹妹。由于当初阿里并不知道奖品是什么,所以他没有报名,他是在参赛名单及奖品公布以后才硬着头皮去找体育老师的。这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气,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是,阿里并非抱侥幸心理,因为对阿里来说,这是能够弥补他过失的最好的机会。
阿里是德黑兰贫民家庭中的一位9岁男孩,一次他将从补鞋匠那儿取回的妹妹的鞋连同烤饼放在一家蔬菜店门口的货筐上,当他买完马铃薯出来,发现妹妹的鞋不见了。那双小鞋被盐贩当做破烂收走了,并转手给了一位买面包的盲人,那位盲人也有一个女孩。阿里怎么找也找不着那双鞋,这让他的妹妹莎拉非常伤心,因为那是她惟一一双可以穿去上学的鞋。阿里想出一个办法,让莎拉穿他的球鞋上学,放学后再将球鞋换给他,因为他上学的时间正好在妹妹放学后。影片反复出现阿里穿着拖鞋站在小巷焦急地等待莎拉、兄妹俩换鞋以及阿里穿上球鞋后狂奔学校的情景。
身为班里足球主力的阿里再经过每天这样的奔跑,最终获得代表学校参加市长跑比赛的机会是情理之中的。然而麦吉迪没有让阿里如愿以偿地获得季军。他在勇往直前地冲到第一的位置后,有意让两名选手超过自己,就在他想确保自己第三的位置的时候,他被后面的一位男孩恶意拉倒了。他爬起来奋力直追,然而就在临近终点几乎很难分清谁先谁后的情况下,阿里却第一个撞线。影片在阿里回家后和妹妹莎拉的无语中怅然结束,最后一个镜头是阿里坐在院中的水池旁,脱下鞋底都快烂掉的球鞋和袜子,将一双起满泡的双脚放入水中,一群红色的金鱼围绕在他的双脚四周。
这就是原名《天堂儿童(Children of Heaven)》、在国际上屡获大奖的伊朗电影《小鞋子》的故事梗概。当然这样的简介是不确切的,至少影片中还有一位虽然脾气暴躁但非常尽职的父亲,就在阿里比赛后回家前,他已经为两兄妹各买了一双鞋。可以想象这位父亲将两双鞋带回家的情景,但他却很有可能一直都不会有机会知道,莎拉的鞋早就被阿里弄丢了,整个影片讲的其实就是阿里如何想尽办法向这位父亲隐瞒丢鞋真相的故事,这当然包括做比他小两岁的妹妹的“思想工作”。这对于他的父亲来讲,或许是一种不公。
这部影片在西方社会得到了热烈的欢迎,相信所有的人看后都会为之感动。它是那种能够使人感到心灵得到净化的影片,整个片子拍得很美,以致它使对伊朗不怀好意的“老美”嫉妒地怀疑这是一种美化伊斯兰世界的意识形态“宣传”,最终该片在角逐97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时,因政治原因输给了《美丽人生》。而中国人看这部影片,很多人都会有“很像中国”的感觉。
原片名《天堂儿童》赋予了影片最大限度的理想化色彩。有什么比“天堂”更令人向往,又有谁比儿童更纯真无瑕呢?然而,片子中的“天堂儿童”痛苦多于欢乐,因为他们是贫苦家庭的孩子,同时,也仅仅因为他们是孩子。
如果不是贫穷,莎拉不会只有一双可以穿到学校去的鞋子,当阿里几乎是带着哭腔告诉她鞋子丢了的时候,眼泪已经挂在她的眼角上了。如果说莎拉仅仅是担心第二天穿什么鞋上学,阿里更清楚事情的严重性。“爸爸知道了,我和你都要挨打,他没有钱给你买鞋。”这是阿里劝说莎拉不要将此事告诉父母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阿里知道父亲没有钱,在莎拉抱怨他的球鞋太大并打算将此事告诉父亲时,他急着说“我不怕挨打,他没有钱,他只能去借钱。”所以,阿里并非仅仅是隐瞒他的过失,他还想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他居然能够在候选名单出来以后还去为自己争取参加市长跑比赛的机会,并以惊人的毅力跑在队伍的最前面。
我们都会为阿里的“懂事”感慨,因为贫穷,这个9岁的小男孩承担了与他的年龄不相符的心理负担和责任,所有人都会为他产生怜爱和同情之心。毫无疑问他是一位小男子汉,然而,影片中他给观众印象最深的却是他的眼泪,从他那双大眼睛里流出的眼泪。
但并非所有的眼泪都是因为贫穷。阿里因回蔬菜店找鞋耽误了帮妈妈洗地毯,被父亲骂为“只知道吃、睡和玩”,他只能坐在一边委屈地抽泣着;由于阿里每天上学需要等莎拉回来换鞋,所以难免迟到,特别是当莎拉有事被耽误。就在阿里第三次迟到到的时候,手拿戒尺的教务长要把他赶出学校,并让他“请家长”。阿里的泪水夺眶而出,但并没能让教务长改变主意。幸亏有老师以“阿里是个用功的孩子”为由为他说情,他才免遭逐出校门;在体育办公室,阿里诚恳的请求一直都没能得到体育老师的真正注意,直到阿里眼里含着泪水,声音变得沙哑,才使体育老师以惊异的眼光打量他身边的这个孩子。可以说阿里的参赛机会是用自己的眼泪换来的;但阿里赛后流出的眼泪没能再次得到这位体育老师的注意,他完全沉浸在阿里夺冠后的狂喜中,怎会知道阿里要的只是第三名。那么多的官员、校长、老师与这位冠军合影,都没有注意到抱着奖杯的阿里一直低垂着头,直到要给冠军单独拍照了,摄影师才让阿里把头抬起头来,那时的阿里已经泪流满面了。
所有的流泪都跟成人有关。对于阿里而言,眼泪是委屈,也是最后可以借助的“力”。导演似乎要告诉观众,儿童的眼泪都是为大人流的。因为影片并不缺少微笑,并不缺乏轻松、欢快的场景,但在那些场景中的,镜头里只有儿童。莎拉一开始就不喜欢穿哥哥的球鞋,抱怨太脏,阿里笑着说“我可以洗”。他们小溪边一边洗一边吹起了肥皂泡,美丽的肥皂泡在空中飘舞,映照着他们嬉戏的笑脸,和着轻柔动听的音乐,让人忘记了他们的烦恼;也许是导演的有意安排,阿里跟随父亲到富人区去做临时园艺工,是阿里与富人家儿子的对话才使父亲找到了活儿,他们在阿里父亲干活儿时玩得非常开心;在阿里把老师奖给他的铅笔送给妹妹时,影片将兄妹俩的心理活动刻画地细致入微。妹妹接过铅笔欣喜地说,“是我的了吗?我没有告诉妈妈。”“我知道你不会。”阿里微笑地看着妹妹。
但故事最终并没有让“天堂儿童”快乐起来,影片这样结尾,向我们传达的究竟是贫穷的无助,还是儿童的无助?导演安排了父亲买鞋的镜头,让贫穷的父亲完成了他应该担负的职责,但对阿里来说,这是否太不公平,太残酷。冠军奖品中的三周的度假对于仅仅需要一双鞋子的穷人孩子来说简直是一种嘲弄。
“这是另一种‘少儿不宜’,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看这部影片,因为他不能使孩子获得激励。”一位教育学出身的朋友看后说。“但我从小也看《海的女儿》啊。”另一位朋友质疑道。
我理解为什么那位朋友说“少儿不宜”,因为影片中的那份沉重本来应该由大人去承担。(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中国教育资讯报》)

《小鞋子》影评
——云中月
这是一部儿童电影。在没有接触这部电影之前,我以为伊朗的大致印象是一个沙漠化的国家,贫穷而荒芜。但这部影片使我对伊朗的印象大为改观。阿里生活的街区,贫穷而落后,买一双鞋都可能给家里带来负担。但整个街区非常干净,人也很常干净。再看城市,高楼林立,树木丛生,小阿里跟着父亲出去干活赚钱,有钱人家一幢幢豪华的别墅,都充分说明伊朗是一个富裕的国家。电影反映出这个国家的贫富分化严重,但影片通过儿童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让人感受到贫困生活中仍存在着金钱买不到的希望与温暖。其实让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看后,都会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品一品生活的滋味苦楚还有一些无奈。小阿里丢了妹妹的鞋子,为了不给爸妈增加负担,兄妹俩合计轮换穿阿里的臭球鞋上学。为了给妹妹买双新鞋,小阿里想尽了办法,在和爸爸去做园丁赚了钱后,他首先暗示爸爸给妹妹买双新鞋子。最后,小阿里决定参加一个长跑比赛,原因是第三名的奖品是一双球鞋,一心想拿第三名的阿里一不留神拿了冠军。失望的小阿里脱下那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色的金鱼绕着他的受伤的脚游着.....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后,整体上它感动我的是它的真诚。我感受最深的是最后的那几个镜头:“阿里把肿胀的双脚缓缓放到水池里,水中的小金鱼游过阿里的脚,在他的伤口,在他的脚踝边停留,似乎在静静地抚慰他。阳光照在水中,静止的双脚,缓缓游动的鱼。”宁静的力量是震撼的。如果有什么失意的事,我们可以安静地象伊朗的小男孩阿里一样坐在一个象是金鱼池边那样的地方悄悄地体味一下伤感的滋味。如果你是一个真实的人,你需要一种情绪来洗去思想的尘埃,独自地面对生活中的失意,你将坦然接受此时的落寞。人生有很多时刻,你会与自己心爱的人、渴望的事物错过,这时候需要的并非借助虚伪的神话来打破现实的失落和纯粹,而是宁静地与自己相守
几个精彩镜头:
镜头一:兄妹俩每天交换鞋子的紧张。莎拉一下课,就飞奔回家,穿了大拖鞋的阿里在街口等着她,飞快换了鞋子。阿里再飞奔去上课。上课迟到被教导主任驱逐校,无辜的眼神,两眼的泪水。 感受:交换鞋子的情景成为动人的时刻,兄妹之间的亲情在这细微处完全展现。天真无暇去有一种无奈在其中镜头二:阿里的妹妹发现同校的小女孩穿着的就是她丢失的鞋子时,跟着她找到她家,并且告诉了阿里。当阿里带着妹妹来到那个小女孩家,看到小女孩的父亲是个盲人。感觉:善良。虽然]没有一句台词,却能打动人的心,处处闪现着人性之美(结果他们放弃了要回鞋子的想法)
镜头三:阿里妹妹奔跑着回来让阿里换鞋去上学的路上,鞋子不小心掉入了水沟,她追着赶着捞鞋子,结果鞋子卡在她够不这的地方,她蹲在水沟边哭着,一位老爷爷过来帮她把鞋子捞了起来。感觉:无助。反映伊朗民风的纯朴,人们的善良。(有些事情,大人看来也许很容易,但对于孩子可能很难)镜头四:阿里为了给妹妹弄双鞋子,参加一个长跑比赛,在临近终点的时候,镜头慢了下来,在被后面的人拉倒后迅速爬起,脑子里重复着和妹妹说过的话,甚至忘了要拿第三的想法,结果跑了冠军。、,感觉:失望。那种美好的感觉深深打动我的心(因为冠军意味着他拿不到为妹妹争取的鞋子)留下一个很大的悬念:一,阿里正好得了第三名,心满意足,高兴地回家把鞋子给妹妹。二,阿里可能什么都没有得到,或者非常遗憾地得了第四名,沮丧地回家。第三,阿里得到了比第三名更好的成绩,但与小鞋子擦肩而过。 而到最后选择第三种情况,不为奖励、荣誉、老师的嘉奖,给妹妹赢得一双鞋子。这一个镜头最具震撼力,有些黑色幽默感觉。却紧紧抓住观众的欣赏心理,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在和阿里一起赛跑,当拿到冠军时,阿里哭成了泪人,从一侧面表现阿里的天真。镜头五:一心想拿冠军的阿里,一不小心拿了冠军,回家对着妹妹,满脸的失望和愧疚。脱下那双已经跑烂了的球鞋,把自己的满是血泡的脚浸在水池里.红色的金鱼绕着他的受伤的脚游着。 感觉:精彩。很伤感很温情又不着痕迹。最具宁静时刻,当你在失意得那一刻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滋味,和小男孩分毫不差。平静地讲述了两兄妹怎么想尽一切办法解决鞋子的问题,两人共穿一双鞋子上学。影片并没有把他们表现得像乞丐一样地乞讨观众的同情,而是抓住观众关切之情,迫切地想知道他们的努力是否能够成功,而到最后却留下一个悬念,给我们一个想象的空间。




听过这部影片的另一个名字,朴实又简单——《小鞋子》;看过这部影片的那张别致的海报,湛蓝的天空,漂游的金鱼,手拉手的两个孩子的背影。让我想起了一个词:简约主义。对,简单的,脉脉的,但可能是直指人心的感动。再没有看之前,这部影片给我了这样的第一印象。
  之前很少接触伊朗的电影,换句话说习惯了好莱坞的光影斑驳的我,似乎对这种“草根文化”有点淡然了。但是,“天堂里的孩子们”拯救了我的默然,呼唤出了隐藏在我心底很长时间的那份性灵。
  一双已经破的不堪入目的粉红色的小鞋子,在一双粗糙的手中,一针一线的缝补着。开头的这一系列动作干净利落却给人以压迫的冗长。当鞋匠把缝好的鞋子递给那个叫阿里的小男孩后,我知道了原委:他替妹妹来补那双破旧的已经补过不知道多少次的小鞋子,原因,显而易见:贫困的家庭,生病的母亲,只有父亲的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个看似破败的家庭。当导演把这些情节都娓娓道来的时候,我的心头涌上了一丝担心,看过太多这样的情节,这样雷同的故事,并不是我缺乏同情。只是这样普通的故事,稍微脱轨便会落入俗套,陷入单纯赚人眼泪的表象漩涡,直到让人麻木。
  但是,接下来的发生的事情,让我完全打消了顾虑。不,应该说让我完全陷入了故事当中,没有一点闲暇去考虑别的事情。
  阿里在帮大人买菜的时候不小心弄丢了那双鞋。他妹妹唯一的鞋子,被捡垃圾的人“收入囊中”。他不敢告诉爸爸,开始我以为是害怕挨打,他也是这样告诫妹妹的:千万不能告诉爸爸,家里没钱给你买鞋的,他知道了你也会挨打的。到后来我才知道,阿里,一个11岁的学习优异的伊朗小男孩,不单单是害怕父亲大发雷霆,他害怕的是忧郁的母亲的眼里再添上一层困苦,他担心浮躁的父亲的头上再添一根白丝。他不想让本来就困难的家里因为他的原因再添上一丝负担。或许小小年纪的他想不到这么具体这么深远这么细腻,但当阿里看着妹妹嗔怪的表情急得已经哭出来的时候,从他天真的面庞和晶莹的泪珠里,我升华出了这一切,提炼出了小孩子的天真善良独特性灵的想法里蕴涵的最天然的特质。
  为了解决只有一只鞋的难题,兄妹俩悄悄达成了一个协议,每天妹妹穿着哥哥的旧球鞋去上课。等放学后,妹妹快速飞奔回家,哥哥换了鞋子再飞奔的去上学……
  于是,我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幕:兄妹俩在巷子里飞快的进行那熟悉的“交接”动作;阿里穿梭在狭窄的巷子里的瘦弱背影,气喘吁吁的在上课铃响后才无奈的踏进教室的失落神情,被校长抓到后委屈而又难过的哭泣;还有还有,妹妹追着不小心掉入河里随波游走的球鞋时的无助和急迫,她收到哥哥为了安慰她而送她的那支笔时欣喜而开朗的笑容。一个属于两个天真的孩子之间的许诺,串起来的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的苦乐酸甜,苦中作乐,酸涩品甜。
  导演独具匠心的设计了许多巧妙的特写镜头,他运用的镜头语言就好像一个孩子在观察外部世界那般细致新奇,让那种独特的视角真实可爱的令人击节。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考试时的那段情节,已经下课了,她一边答着题一边偷偷望着老师手腕上的手表,这时的镜头没有给出老师的全身,而只有那种让人略感不安和焦躁的在手腕上移回,让我刹那间触到了妹妹同样焦急的心情:哥哥在等着她回去送鞋子呢,现在还又时间吗?
  另一个出彩的镜头同样是描述妹妹微妙的感情。站在队伍中间,低头扫视着周围人的鞋子。导演不厌其烦的用慢慢移动的特写镜头向我们展示了周围那些大大小小的或者玲珑或者华贵的漂亮的鞋子,最后,镜头回到了自己的脚下,那双又大又旧的破球鞋。几乎不用在回到妹妹的表情,我已经可以尝到她内心的羡慕和无奈失落了。几乎每个人,在童年时不都曾有过这样的时候吗,那份孩子的小小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被敏感的我的记忆瞬间捕捉到了。但是真正高明的,是让我忆起这种感觉的,像个真正的孩子一样表达感情的的导演啊!
  开始的时候不明白为什么本片要叫作“天堂的孩子”。此前我曾看过这样一篇同样描述贫穷的文章,题目,却残酷让我不忍读出——贫穷,是一根刺痛的针。文章描述的作者的世界是灰暗的,贫苦的环境和本片相似,但基调却几乎完全不同。
  直到看完影片,我才领会了天堂的含义,虽然出身贫苦,但兄妹们却依然会不时的爽朗的开怀的大笑,这是低微的物质生活不能夺走的,也是最珍贵的。他们在刷鞋子时还不忘吹起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肥皂泡泡,哥哥在难得的闲暇时忘情的陪着雇主的小孩玩耍,在秋千上悠悠的晃荡,花园里在爸爸的浇灌下分外红艳的花朵,把骄阳烈日也变的柔和而温馨。真正生活在天堂的孩子们,也不过如此吧。能够如此从容乐观的面对生活的人们,肯定拥有天堂了吧!
  从城里打完工后,父亲带着阿里载着胜利的欢愉缓缓的走在林阴道上,注意到他们的对话了吗?
  “这份工作不错,比以前的工作能赚到钱,以后每个星期日我们都出来干。过不了多久,我们就有钱了。有钱以后,我给你们买很多东西。”
  “先给妹妹买双鞋,她的鞋早就破了!”
  “你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
  一直以来眉头紧缩的父亲这时候也像个孩子般欣喜。
  不知怎么的,这个普通的对话让我想起了《活着》。
  福贵背着儿子馒头走在上学的路上,馒头稚气十足的问爸爸:“爸爸,小鸡长大了是怎么样的呢?”
  “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馒头也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
  同样是浓浓的父子情,同样是温情的话语,同样充满希望的憧憬却在下一刻同样的戛然而止。
  父亲带着阿里的自行车失去控制撞到了树上。坐在旧货车的后舱里头上缠着绷带的父亲无力而迷茫的眼神让人目不忍视。福贵的儿子就在和爸爸分开后的那一个下午,被倒塌的墙壁压死了。福贵听到噩耗后那疯狂的歇斯底里的痛苦表情,是我看过最残酷的画面。
  毕竟,生活是现实的。
  但现实,也不是灰色的同义词。哥哥报名参加了5公里的长跑比赛,因为第三名的奖品,是让他望眼欲穿的一双鞋子。当他信誓旦旦的向妹妹保证一定会拿到第三名的时候,他们脸上再次绽放了纯真的笑容,那里面包含的是希望,是信任,是孩子们的固执坚持。
  没有任何的声音,除了沉重的喘息。每一次都让我的心头一悸,镜头跟随着阿里,他瘦弱的身躯他满头的汗滴他艰难的喘息,最重要的,是他心中的希望!
  这个镜头如此漫长,好像有一万光年!
  每次落后时,镜头开始闪回,他脑海里浮现的是妹妹无辜的眼神,自己每天跑步的辛劳,是他和妹妹订立的那个金子般珍贵的诺言。让他超越身体极限,拼了性命冲刺的仅仅是一双鞋啊!不,那里面凝聚的是妹妹的心。
  看到这里我觉得心里堵的想用眼泪来释放,曾几何时我以为自己已经遗忘了这样的感觉,不是因为什么所谓的精神什么所谓的浮夸的感动。仅仅是他那份纯真的坚持,就为了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心中的希望,不管怎么样就算累趴下也要坚持的向它靠近。这份坚持,难道只有在孩提时才那么强烈那么无畏那么不可抗拒吗?慢慢长大的我们却在长大中迷失了我们最应该坚持的东西!心痛的不能自已!
  阿里用最后的力气第一个冲过了终点线。他的父亲,老师,记者,当所有的人都把他捧着欢呼雀跃的时候,阿里却气喘吁吁的问道:“是第三名吗?”
  站在领奖台上,举着冠军的奖杯,阿里满脸的泪水,人人都以为那是胜利的激动。阿里却在表情黯淡的抽泣,抽泣的悲伤是因为他心中希望破灭,是因为违背了和妹妹的诺言啊!
  还好,我看到的是一个温暖的故事;还好,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堂里。当父亲从商店里出来拿着两双鞋子的时候,我感到心里前所未有的满足。也许人心真的本善,即使有多残酷的经历,还是希望心中的美好实现,毕竟,这个世界的永恒不多。
  还为自己的失误耿耿于怀的阿里脱下那双被他磨破的球鞋,把被磨烂的脚伸到了池塘里泡着。
  这是影片最后的神来之笔,镜头再次变成了特写,而这次是在柔和的晕蓝的池水里一双小脚,柔和的音乐中,一抹亮色突然映入眼帘。一群金黄的金鱼游到了周围,在徘徊,在嬉戏,在灵动的摇摆着精致的身躯。
  其实,生活的美好本不抽象,就像那忧郁的蓝色中突然跃入的一抹亮色,让人惊喜,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让人浮想联翩……

  这就是伊朗电影《天堂的孩子》。二十世纪末,伊朗电影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现代的人文意识而在国际影坛引起注目。可以说,他们的电影是把西方电影意识和自己的民族传统结合的最为自然和成功的。《天堂的孩子》便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部以儿童为主要角色的电影。但是仅仅说这是一部儿童电影,那就是一种误解。让一个幼小的心灵去承受一个并不奢侈的渴望的沉重的折磨,这已经不是以童趣为主要特征的儿童电影所能承受的主题了。所以分类其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电影极其完美动人,是电影里所反映的人文关怀气息。

  导演以一种极其温情的目光关注了一个普通儿童去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实现一个梦想的全过程。这种温情反映在导演以蹲下来的姿势平视一个孩子的眼睛,倾听他的声音,所以哈里和妹妹的语言是幼稚的,思维是幼稚的,行为也是幼稚的,但又是最自然真实的。这种自然使他们的梦想呈现出最纯净的色彩,也使他们的渴望具有了灼人的力量。当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同哈里一起渴望那双鞋子时,有一个念头会突然闯进你胸膛:我们不都在不同的境况下丢失过不同的“鞋子”吗?我们这样渴望过吗?我们这样不懈过吗?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哈里这样一个在窘迫景况下生存的儿童,导演没有表现出廉价的同情,而是体现出了尊重。在哈里那双清澈的大眼睛中,始终有一种倔强的光芒,这种倔强使哈里始终保持着对目标不懈努力的激情,也诠释着他的许多品质。他对妹妹的关爱,对父母的体贴,对学习的执着,对善良的尊重以及自己应有的聪明机智,无不发乎内心,出于自然,这种自然是如此的水到渠成。以至在结尾,导演可以大胆地把失望留给哈里,而把惊喜留给了观众。也正是这种超出中国观众习惯思维的结尾,才会让哈里在我们心中烫出了印记,也才能回味出导演对哈里最深处的温柔抚摸。

  这种温情还表现在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和如诗地赞美上。在哈里的背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决定这个故事发展的人文背景:他们对自己信仰的虔诚和知足,哈里父母的善良,周围老师和其他人的宽厚,都使这个故事充满了温暖的气息。即使是哈里兄妹在换鞋过程中的奔跑,影片也选择了许多充满本土风情的画面作为底衬,使你有时产生是在看一部纪录片的幻觉。这种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自然的吟唱,才使得电影关于人文主题的表现有了最宽广而又厚实的舞台。而这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电影无疑都是一种启迪。

相关推荐

  • 求一篇伊朗电影《小鞋子》的影评?

    如果阿里不是哭着向体育老师保证能够跑第一,那么他将不会获得单独测试的机会,并最终以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获准参加市少年长跑比赛。是他眼里的泪水与坚定的语气打动了那位原本对他置之不理的体育老师,但那位体育老师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一刻,阿里在撒谎。当阿里回到家,他满怀欣喜和希望地告诉他妹妹莎拉的是,他将争取获

    心情日记
  • 电影《小鞋子》观后感

    写作思路:电影中反复出现的道具是有作用的,思考这些道具的含义,记下自己的感悟,能给出自己的分析。比如门,一般用于切换电影场景用的。反复出现的东西,重复的话都该引起注意,这是为你分析电影主题,导演意图的材料来源。正文:影片的开头给我的感觉特别大。一位鞋匠的手的特写镜头,这个镜头直到字幕放完才结束。当时

    情感美文

聚合标签
关于火烧的成语 描写时尚的句子有哪些? 形容人瘦弱 描写雨和雪的成语 以“春天来了 “关公面前耍大刀”歇后语后面一句是什么? 活像什么造句 关于面对困难而不退缩的名言警句 新员工试用转正考核意见 形容动作的四字词语大全 什么云什么再的成语 传奇口号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歌词 贪什么失什么成语 形容励志句子大全 急求队名,队歌和口号 小小的梦想 歌词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大家喜欢的经典台词? 告诫人们的名言警句 胖子的减肥名言 请将短文中鲁迅说的三句话摘录出来 一张一合怎么造句9字 生日祝福歌曲有哪些 有关言语的成语 含有“依”的词语 八仙过海歇后语 形容一个人完美的成语 有关于失败的名言 别人难过时,应该说什么安慰的话 描写寂寞伤感的句子 蔓延不休是不是成语 谚语分类 步步惊心28集若兰死的那段台词 有谁能给我介绍几本励志的书籍,还有看了之后能让人成熟的书??... 与足有关的诗句 1到10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求《封神榜》白话文 全集电子书 谢谢了 随笔素材有哪些? 当初造句,用当初怎么造句 跟白发有关的诗句有哪些? 关于《三国演义》的成语有哪些? 求纹身用的英语小短句不要超过五个单词请附加中文解释 李阳疯狂英语VS心理学家? 女生对男生说的最好的一百句短句情话 与虚有关的成语 志什么大成 成语 关于风景的名言警句带解释 有关云雾缭绕的诗词 度的成语有哪些 描写励志主题的富有哲理性的段落 100字至120字 有关花和的成语有哪些 赞美英雄的诗词 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什么 用首都造句? 这样眼泪才卜... 歇后语 草把做灯――( ) 高山上敲鼓――( ) 爆笑造句 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500字摘抄要作文与考试的 五年级六一友谊祝福语大全集 有关人与动物的名言或标语 品茶之道 只有和勤奋作伴 描写血战的诗句 形容恶心的句子有哪些? 怎样在网上祭奠先烈 纹绣毕业留言唯美句子 形容美好童年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