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美文 > 正文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内容导航: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4个)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4个)
  • 一、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1、围魏救赵

    历史: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向盟国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计,乘魏国精锐部队在赵,国内空虚,引兵攻袭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在魏军从邯郸撤退回救时,乘其疲惫,大败魏军于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赵国之围遂解。这次战役又称桂陵之战。

    读音:wéi wèi jiù zhào

    意思:指袭击敌人的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出处:《三国演义》三十回:“曹军劫粮;曹操必然亲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虚;可纵兵先去曹操之寨;操闻之;必速还。此孙膑‘围魏救赵’之计也。”

    2、风声鹤唳 

    历史: 前秦苻坚带兵攻打东晋,被打得大败,逃走时听到风声和鹤叫都以为是追兵。

    读音:fēng shēng hè lì

    意思:形容人在非常害怕时听到一点声音,就十分恐慌紧张。唳(lì)。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3、指鹿为马

    历史: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读音: zhǐ lù wéi mǎ

    意思: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4、梁上君子 

    历史:汉代陈寔的家里,夜间来了一个窃贼,躲在屋梁上,陈寔把他叫做梁上君子(见于《后汉书·陈寔传》)。

    读音: liáng shàng jūn zǐ 

    意思:用“梁上君子”做窃贼的代称。

    出处:宋·苏轼《东坡志林》:“近日颇多贼;两夜皆来入吾室。吾近护魏王葬;得数千缗;略已散去;此梁上君子当是不知耳。”

    5、鸡鸣狗盗

    历史:战国时,齐国孟尝君被秦国扣留。他的一个门客装做狗夜里潜入秦宫,偷出本已献给秦王的狐白裘献给秦王的爱姬,才得释放。孟尝君深夜到函谷关,城门紧闭,他的另一个门客学公鸡叫,骗开城门,才得脱险逃回齐国。

    读音: jī míng gǒu dào 

    意思: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出处:《史记·孟尝君列传》。

    二、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4个)

    1、望梅止渴【wàng méi zhǐ kě】

    解释: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2、纸上谈兵【 zhǐ shàng tán bīng 】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3、画饼充饥【huà bǐng chōng jī】

    解释:画个饼来解除饥饿。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成语故事:

    三国时候,魏国有个人叫卢毓。他十岁就成了孤儿,两个哥哥又先后去世。在兵荒马乱中,他辛勤努力养活著寡嫂和侄儿,日子过得很艰难。他的为人和学问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后来卢毓做了官。他为官清正,任职三年多,提出了不少好建议,魏明皇帝很信任他。 那时选拔官吏,一般是凭人推荐,而推荐者往往只推荐有名的人物,这些名人多数只重清谈,不务实际,互相吹捧,因此魏明帝很不满意。在选拔中书郎时,魏明帝就下令说:”这次选拔,要由卢毓来推荐。选拔的人不要只看名声。名声就像在地上画个饼一样,其实是不能吃的啊!”

    4、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三、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毛遂自荐,图穷匕见,围魏救赵,暗度陈仓,亡羊补牢,刻舟求剑,沐猴而冠,揭竿而起,程门立雪,破釜沉舟,作壁上观,望梅止渴,背水一战,守株待兔,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杯弓蛇影按图索骥,三顾茅庐,草船借箭,卧薪尝胆,草木皆兵,朝秦暮楚,沉鱼落雁,夜郎自大。不止二十啊,绝对有故事,自己选吧,如果可以请采纳

    四、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哪些?(4个)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图穷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秦 :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 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 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随机文章